今早在聯合新聞網看到一則讓自己頗為感動的新聞 (剛脫殼完成的夏蟬)
新聞標題是「愛的抱抱奏效,早產兒死而復生」
新聞大意是敘述一位名叫凱特的澳洲婦女在今年三月生下一對雙胞龍鳳胎
女嬰存活但男嬰被宣告死亡
不捨的凱特和先生大衛把孩子抱在懷裡向他道別
媽媽凱特還把衣服脫下讓孩子貼在她的胸口
夫妻倆不斷地和已無生命跡象的男嬰說話
告訴他如何幫他取了「傑米」這個名字
告訴他有位和他一起出生的姊妹
告訴他父母為他訂下的種種計畫
凱特還用手指沾了母乳餵他
5分鐘後他開始喘氣
2小時候他睜開眼睛抓住媽媽的手開始規律地呼吸
目前他已是個健康的5個月大嬰兒
讀完這則新聞一面感受到母愛的力量
另一方面也讓自己更加肯定:世事絕無一成不便的道理
「未到最後關頭絕不輕言放棄」永遠是事情峰迴路轉的契機
隨著不同的個性不同的處理方式極可能產生大不同的結局
以此例來說
如果凱特和大衛這對父母不是如此契而不捨
而是和一般尋常父母一樣
在醫生對男嬰做了死亡宣告後便認命地放棄
也許今天他們無法擁有健康的傑米
相對在最近投案的台中角頭翁其楠命案兇手廖國豪身上見到的卻是一連串的放棄
先是父母放棄了對他的正常教養
接著學校放棄了對他的因材施教
在家裡學校都找不到支撐的力量與奮鬥的成就感
最容易的方式便是走最簡單的路──放棄自己
在玩狠鬥勇中這些被社會與家庭遺棄的孩子找到他的「價值」
也找到說服自己繼續生存的理由(即使那早已背離社會的期盼很遠)
在教書的20多年裡
無論面對多麼不用功的孩子或是多麼調皮的孩子
自己從來不曾對他們做過人格與價值的否定
年少時不愛讀書固然會對未來的路造成小小的阻礙
可是人生的路這麼長
有的人幸運
年少時有家庭的庇護
有師長的提攜
一路走得輕鬆愉快早早就達到人生頂峰
但若不知珍惜隨隨即往下坡走的例子不也比比皆是
雖然人生伊始面對的並非坦途
卻在跌撞摸索中始終不曾放棄最後成功的例子在我們身邊也俯拾即是
時常會對自己那群聰明卻努力不夠的孩子們說:
老師雖然生氣你們不夠用功
可是還是很愛你們的
半大不小的孩子們會扮出作噁狀笑著說:
老師好肉麻!
可是有這樣的輸誠後當你為了他們不聽話而碎碎念時
他們了解老師念的是他們的行為而不是他這個人
如果廖國豪從小有人在適當的時機能給適量的「愛的抱抱」
也許他的生命會大不相同
在我們的身邊也常看到廖國豪的縮影
不健全的家庭造成沒有安全感的孩子
太單一與功利的社會價值觀
也很輕易地就在這些孩子身上貼上異色的標籤
我們這些大人真該好好想想
究竟我們給了這些走在繩索邊緣跌跌撞撞的孩子們多少援手
我們究竟要把他們逼到哪一條路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