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正在讀「旅行的所在」
作者是日本老牌生活雜誌《生活手帖》總編輯松浦弥太郎
這是兒子推薦的
有天他說:
「最近在看的一本旅遊書很妙喔!顛覆了一般人對旅遊書的想法...想不想看?」
過了幾天
書就到本人手上了
「...是因為還想去日本旅行才買了這本書....」兒子說
服役前去過一趟日本
計畫退伍後要再遊歷一趟日本才展開新生活
沒想到這並非一般的旅遊書
本書作者並不像一般旅遊書作者為創作而旅行
四處吃美食 看景點 秀很多美美的照片
松浦弥太郎是以單純直接的方式融入當地生活
並記錄下所遇過的人 所待過的地方 所發生的事
結局有些是完美的 有些是遺憾的 有些則令人有「這就是人生啊!」的悵惘
很喜歡整本書中從容愉快又悠閒的氛圍
也許是從年輕開始就以好奇的心闖蕩異國生活
松浦遇到任何事情才能以「又多了一處回憶」的態度安然處之
松浦認為旅行具備的要素有四項:
時間 金錢 健康的身體 與無窮無盡的好奇心
如果人生是一趟旅程
該怎樣去走呢
要悠悠哉哉跟著社會脈動隨波逐流
或是繪製一幅自己看得懂的地圖
盡情享受永不終止的旅程
前者安穩卻沒有機會嘗試辛勞之後的喜悅
後者運用自己的意志與巧思去冒險固然需要勇氣
但若是完成了這樣的旅行快樂與滿足感也相對高很多
松浦認為觀光與旅行根本是兩回事
他認為旅行是一種審視自我的精神行為和重拾自我的舉動而非物理上的距離
換句話說我們平常到異地去出遊幾天
吃吃喝喝當地美食賞賞當地美景
在松浦眼裡只不過是「觀光」而非「旅行」
但對大部份人來說
管它觀光也好旅行也罷
到不同的地方玩
最大的樂趣就在於享受當地美食與欣賞當地美景吧
18歲那年秋天松浦第一次到美國舊金山時
父母問他:「為什麼想去旅行呢?」
當時他心裡想的是:「出去旅行是想交朋友。」
朋友總在旅行中相識
他對旅行的要求是:只要人對了,一切都不是問題。
在往後的旅行裡他果真也結交了許多朋友
也因為這些旅途中結識的朋友
在松浦的人生旅途上憑添了許多無可比擬的幸福時光
學設計的兒子一直渴望能到國外進修
冀望多接觸不同的文化以拓展視野豐富生命
我們一向鼓勵兒子追求自己的夢想
對此自然十分支持
那天一同散步時談到松浦的旅行觀也談到他未來的計劃
兒子說:「...想先工作一年存點錢出去讀書...。」
看到母親大人未做表示
兒子又憂心忡忡地說:「...但是可能還得辦學生貸款...」
當年松浦弥太郎連高中都沒畢業就決定到美國去闖蕩
為了追尋自己也說不出口的想法─出去旅行是想交朋友
從19~24歲經常隨喜好走訪舊金山、洛杉磯等美國西岸都市
由於沒有長期簽證
每次都在美國待到近3個月的滯留期滿才回到日本
接下來的半年內
找個宅配或搬家公司這類高收入的短期臨時工作
拼命存了一筆錢之後再到美國去
曾經在幾個朋友家輪流住幾個禮拜
也曾在朋友家後院搭帳篷
或是在別人的露營車裡住幾個月
做過二手衣業的個體戶和買賣二手書的舊書商
好奇松浦有怎樣的開明的父母能夠放手讓他飛
自己知道
若是兒子18歲時要為任何理由中斷學業到處流浪
鐵定是不可能獲得我們首肯的
所以行將服完兵役的他雖然在某方面以他的專業獲得不少肯定
在另一方面卻也如溫室中的花朵
我們也和大多數的父母一樣把孩子保護得太好了
「別想那麼多,到時候再說吧!很多小孩也沒甚麼經濟能力,咬著牙還不是順利
拿到國外的學位。」
「每一個人不一樣啦~」兒子有點不悅
如果人生是一段旅程
要永遠一帆風順或平浪靜是絕無可能
松浦就是抱著這樣的浪漫的心情踏上旅程
少不更事的他認為在陌生的土地上遇到各種困難和麻煩
都可以和朋友一起克服
我們不可能陪伴他走完人生的全程
寧願兒子在年少輕狂的歲月經歷磨練
才能在我們還有能力時能夠出手相扶
旅行無所不在
希望我的兒子在人生的旅途裡
腳踏實地的依循自己描繪的地圖
盡情享受自己的旅程